書寫是空間的藝術 董陽孜大型個展《行墨》呈現50年精采創作

2019-12-16 03:40:09
撰文/編輯部
資料來源/台北市立美術館
說起書藝家董陽孜,相信大家都不陌生,台北車站、雲門舞集和金石堂書店等識別字體都是出自她手。她還參與時尚、設計、戲劇等跨界創作,讓傳統書法融於現代,與當代文化緊密扣合。

 

 

▲《董陽孜:行墨》展場圖。圖片提供/北美館。

 

董陽孜的創作深入你我的生活,但若要認識她的創作脈絡,可不能錯過她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大型個展《行墨》。此展呈現多達94組件她自1960年代起至今的創作,並依時間軸展示其創作演變,早年留美時期的油畫創作更是在這次首度展出。

 

▲《董陽孜:行墨》記者會合影。左起北美館館長林平、藝術家董陽孜、策展人張芳薇。圖片提供/北美館。

 

董陽孜大學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,並曾與臺靜農、張隆延與傅申等書畫家請益,而後到美國深造藝術創作,修習油畫與陶藝,在紐約時更曾從事平面設計工作,回台後才正式投入書藝創作,其書畫背景可說兼容多種藝術創作形式。

 

▲董陽孜,《油畫》,1968。油彩畫布,116.8 x 116.8 公分,藝術家自藏。圖片提供/北美館。

 

一般人對於董陽孜的印象多停留在其大幅書寫,然其書藝創作最早在60至70年代是從臨寫古代碑帖入手,那時她以筆力雄渾、奔放且自成一格的字形結構開創了文字藝術的新風貌。70至90年代起,則開啟筆墨書寫的實驗,結合行草形成多元創作。自2002年到2018年間,董陽孜奠基創作風格,挑戰大尺幅創作,共15件巨幅書寫,將讓人看到董陽孜的大開大闔。

 

▲《董陽孜:行墨》展場圖。圖片提供/北美館。

 

董陽孜的創作已然跳脫書寫,甚至以更靈活的方式跨界至當代流行文化中,策展人張芳薇稱董陽孜的創作屬於「空間的藝術」,若來到台北市立美術館展間,將能感受到董陽孜奔放的創作,與當代書寫藝術的樣貌。

 

▲董陽孜,《滄海之滉漾浥勺水 不足以削其廣》,1973。墨、紙,81 x 86.5 公分,藝術家自藏。圖片提供/北美館。

 

呼應展覽主題,北美館同步舉辦展覽開幕座談,12月14日以「擴延中的書法」為題,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石守謙、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許傑、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校區視覺藝術系教授沈揆一,三位重要書墨藝術研究者發表短講,並由東海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吳超然教授主持座談,討論書法在當代脈絡中的發展與轉化。

 

《董陽孜:行墨》
時間│即日起~2020/03/08
地點│台北市立美術館一樓1A、1B及二樓2A展區

 

▲董陽孜,《養拙》,1978。墨、紙,92 x 198公分,誠品畫廊收藏。圖片提供/北美館。

 

▲董陽孜,《別有天》,2000。墨、紙,137.5 x 250.7 公分,藝術家自藏。出處:唐.李白〈山中問答〉。圖片提供/北美館。

 

▲《董陽孜:行墨》展場圖。圖片提供/北美館。

 

▲《董陽孜:行墨》展場圖。圖片提供/北美館。

 

▲《董陽孜:行墨》展場圖。圖片提供/北美館。

文章標籤

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
最新文章
推薦文章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