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品與陳設,是對本土文化再興的使命感!專訪地衣荒物主理人謝欣翰

2020-01-16 02:46:09
撰文/Dana
選品店的主理人,對物件總有異於常人的見解、癡迷,還有對空間陳列天馬行空的想像。他們善於撿拾吉光片羽,重組空間更是他們的拿手絕活。藝種好宅特別邀來棲仙、地衣荒物和目栮分享他們的選物哲學、陳列心得,看看這些空間的風格操盤手如何為生活創造更多驚喜亮點!

 

 

▲位於大稻埕內的地衣荒物,空間仍保有二進式建築的樣貌。攝影/張國耀

 

上午來到地衣荒物,附近除了麵攤的裊裊蒸氣、幾輛車子經過,這個街道似乎還沒完全甦醒。等著地衣荒物主理人謝欣翰前來的同時,我好奇地透過木門看進這個深色調的空間,尚未開燈的店面因為天井的自然光,將燭台、杯具等器物描出優雅的輪廓,此時,這裡安靜地像另一個時空。

 

▲地衣荒物主理人謝欣翰。攝影/張國耀

 

發現台灣工藝的風格小店

 

地衣荒物成立於2016年,店內選品以台灣當代工藝家的作品為主,另外還有不少謝欣翰在台灣各地收集而來的民家生活道具。他遞上的名片,上頭的職稱是「跨域整合者」,在身為選品店主理人之外,他也是藝術家、設計師、策展人,而地衣荒物就像是他的靜態創作基地。

 

▲地衣荒物內以販售台灣工藝家的作品為主。攝影/張國耀

 

過去謝欣翰學的是廣告設計和視覺傳達,曾加入職業舞團教授舞蹈,對於視覺設計有著高敏感度的他,更曾跨足平面設計、電影美術、劇場美術,累積豐富的設計經驗。

 

▲除了販售物件,地衣荒物也販售服飾,並且挑選質地、染料同時符合當代與傳統特色的商品。攝影/張國耀

 

而任職於日本服裝品牌OMAKE時,開始深深影響他對於台灣工藝文化的認知,幾次與日籍同事出差各地後,更讓他發現日本品牌巧妙吸收他國工藝、並重新詮釋為自有品牌設計的優勢。「所以我很尊重日本的職人文化,跟日本人工作時我也不斷學習如何尊重傳統文化。」然而向外看的過程,也讓謝欣翰不斷自問:屬於我們的傳統工藝是什麼?後來帶著這分疑問,讓他逐步展開對台灣傳統工藝的觀察,接下來的地衣荒物,於是成為他在選品、陳設經驗上具體呈現。

 

▲陶藝家張仲禹所創作的茶壺。攝影/張國耀

 

將不甘心化為具體實踐

 

地衣荒物的成立,可說是謝欣翰對在地文化發展的「不甘心」。「因為這樣,間接挑起我對本土文化再興的使命感。」謝欣翰笑著說。但要怎樣才能傳達本土文化?面對這麼大的命題,謝欣翰找到了他的敘說方式:常民器物,並透過選品店的器物陳設,展示傳統、當代裡的工藝之美。

 

▲鑲嵌玻璃工藝品牌真真 zhēnzhēn的三面菱形吊燈。攝影/張國耀

 

走一遭地衣荒物,可以發現店內主要器物都是來自台灣當代工藝家的作品,還有部分是收購自台灣農村、民家的物件。而店名「地衣荒物」,更是他對選品店的期許,「地衣是真菌類,常在枯木、石頭表面上出現,當你看到地衣,就代表那個地方空氣很好,是養分的指標。荒物是民生五金行,主要是用自然素材製作的樸質器物。所以地衣荒物有返璞歸真、守護土地的意思,我們希望呈現的是放在一百年後也是經典的器物。」

 

▲地衣荒物的命名,是謝欣翰用來傳達返璞歸真、守護土地的理念。攝影/張國耀

 

細數與眾多工藝家接觸的過程,謝欣翰認為這些工藝品,在風格上都有著識別性,同時又能提供貼心的機能、具備超越時間的美感。目前地衣荒物已與台灣將近50個工藝品牌合作,為了傳遞這些工藝家的創作理念,謝欣翰更親自為這些工藝家拍攝影片,並在社群平台上撰文介紹。

 

▲因為地衣荒物,謝欣翰也接觸了各種與風土文化相關的陳設案。攝影/張國耀

 

陳列設計 也在傳遞工藝文化

 

深具美感的工藝品、精心安排的陳列,讓不少人在造訪地衣荒物後,都有進入藝廊的感覺。為了讓物件恰如其分地展現美好的一面,陳列也展現了謝欣翰對物件安排的功力,「物件透過不斷的陳設微調,也能讓它們覺得自己被重視,並且也會發出光輝。」「對我而言,每一個工藝家的作品都是一個演出,當你對它頭以想像,它就會像是一個正在演出的演員。參觀者可以把它帶回家作為日常裡不可或缺的角色,也可以跟你共演生活。」

 

▲望氣 Pottery的手作鏽花器。攝影/張國耀

 

因為以物件、空間作為工藝文化的傳遞載體,也讓謝欣翰接觸了更多關於風土、傳統產業的陳設案。近期他為雙口呂文化廚房打造的陳列設計,即運用客戶阿嬤的生活器具、收集來的古物,打造了一個充滿體驗感的空間。「那時為了幫客戶傳承阿嬤的粿文化,我花很多時間做田野調查,還要翻修三合院。」而另一個為新娘高級頭飾品牌春仔花進行陳列的空間,則以1920年代摩登復古的風格呈現,其中有細緻圖紋的抱枕、復古的燈具,還有出自謝欣翰之手的精緻掛畫。

 

▲謝欣翰為桃園雙口呂文化廚房進行陳列設計,過程需修復三合院,並將傳統製做粿點的工具置入空間。圖片提供/地衣荒物

 

▲雙口呂文化廚房的陳設,透過各式蒸籠、竹籃呈現業主阿嬤製作傳統粿點的風貌。圖片提供/地衣荒物

 

老物件的收集並不容易,運用這些物件進行陳設也需要花費一番工夫。如何能為客戶打造具時代感的空間陳列?「先聊天!」謝欣翰說道,透過談話了解客戶在意的元素如濕度、光線,重要的是在談話中「找東西」,「可以運用最貼近他生活的物件,像是居家用品,或者在他的談話裡用關鍵字去找到相關符號。」如今回頭看因地衣荒物而展開的異業合作,謝欣翰認為他一直在做的都是保留即將失傳的文化,而這樣的過程也像是「文化拾荒」,透過物件、空間的呈現,「讓漸漸遺忘的事物,化腐朽為神奇。」目前同時作為選品店主理人,也做劇場表演、舉辦展覽等,從物件到表演,從靜態到動態,謝欣翰無非都在進行策畫,是生活的策展,也是藝術的策展。

 

▲由間作Studioznzo推出的雙口木製乾燥花器。攝影/張國耀

 

地衣荒物

 

你可能會喜歡
文章標籤

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
最新文章
推薦文章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