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常游擊,顛覆牌理 神秘英國塗鴉客Banksy

2019-10-23 16:00:00
撰文/劉星佑
經歷過達達藝術與普普藝術的洗禮之後,精英文化與次文化下的藝術生產,已經無法「絕對」的區隔與辨識,當代情境下的藝術事件,以新聞或是即時訊息的姿態,取代藝術史中「藝術的故事」,而Banksy的發跡與崛起,可說是「不按牌理出牌的」的代表。
 
 

▲Banksy在聖馬可廣場上展出作品《Venice in Oil》。
圖片來源/Banksy.co.uk

 
身份未明?
 

塗鴉(Graffito)起源於60年代的美國紐約市,可說是結合嘻哈文化竄出的塗寫藝術,代表藝術家包含Basquiat(1960~1988)、Keith Haring(1958年~1990年),而卻鮮少有像Banksy一樣謎樣的藝術家,不斷地透過創作「惹是生非」;這位匿名的英國塗鴉客,至今仍沒有人看過真實的容貌,1990年代初開始發跡,塗鴉常見於英國的街道、車站等地點,2000年後Banksy的作品逐漸獲得藝界關注。

 

這位集社會運動份子、導演、藝術家於一身的謎樣人物,作品有別於傳統的架上畫,簡單的紙張、街頭牆面、橋墩乃至於門板,都是發表時事評論與政治嘲諷空間,如今已經成為城市地景的一部份。

 

▲Banksy在紐約中央公園請老翁設攤賣畫,每幅只賣60美金。
圖片來源/Banksy NY Youtube

 
入侵成經典
 

不只要「乖乖的」在街頭「耍壞」,Banksy要更調皮的入侵象徵經典的美術館。達文西《蒙娜麗莎的微笑》絕對是羅浮宮最負盛名的作品,而Banksy於2004年以《Mona Lisa Smile》為名,將蒙娜麗莎的笑臉改成樣板的微笑先生,該作於8天後被發現。2005年大英博物館(British Museum)展場出現了推著購物車的人形,與身負重箭的牛隻的石壁畫,這件模仿自拉斯科洞窟(Grotte de Lascaux)的壁畫,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,同樣由Banksy偷偷地放在展場,三天後被館員發現撤下,十三年後的2018年,由館方主動地邀請該作,放「回」到展場內,又造就一段趣聞。

 

▲究竟是Cave Painting還是 Wall art,大英博物館(British Museum)在臉書上公告Banksy「入侵」美術館的過程,以及如何再次邀請Banksy的作品參展。
圖片來源/British Museum Facebook

 
自毀?自抬?
 

最為人津津樂道的,莫過於2018年10月5日,在倫敦的一次拍賣會場上,一幅名為《氣球女孩》(Girl With Balloon)的畫作,在確定以140萬美元的價格,落槌成交的當下,畫框內的自動碎紙機隨即啟動,在眾目睽睽之下,作品的一半碎成紙條垂露在框外,一半則留在框內,這是拍賣史上絕無僅有的事件,究竟這是透過自毀作品嘲諷藝術市場的突襲,還是自抬身價的炒作,無人知曉,成功的引發話題,才是不變的Banksy。而代理Banksy作品的藝術機構Pest Control宣布,該作亦更名為《Love is in the Bin》(愛在垃圾桶)。

 

▲《氣球女孩》(Girl With Balloon)為Banksy在2002年在倫敦所創作的模版壁畫。
圖片來源/Banksy Instagram

 

▲《Girl With Balloon》落槌成交的當下,自動碎紙機隨即啟動,令大家瞠目結舌。
圖片來源/bit.ly/2yCDapR

 

世界的藝術盛典威尼斯雙年展,Banksy豈能缺席,只是出場方式很「Banksy」。他「不請自來」設置了一個街頭攤位,展示由九張畫作拼成的遊輪,該作《Venice in Oil》最後在安全人員的關切下移走。

 

▲Banksy在聖馬可廣場上展出作品《Venice in Oil》。
圖片來源/Banksy.co.uk

 

同樣的方式,也曾在紐約的中央公園發生,一位平凡的老翁做起擺地攤的賣畫生意,販賣的正是Banksy的噴漆畫作,每幅只賣60美金。上述的事件,事後都在Banksy的Instagram或是其他平台發佈影像,Banksy成為媒介,控制真相,也挑戰人們對於藝術看法和標準。

 

▲《Venice in Oil》作品局部,可以看到船夫和遊輪並置在聖馬可廣場的畫面。
圖片來源/bit.ly/2yCDy7N

 

▲安全人員前來詢問《Venice in Oil》一作的展出。
圖片來源/bit.ly/2yCDy7N

文章標籤

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
最新文章
推薦文章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