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普立茲克建築獎!日本建築師磯崎新的變與不變

2019-10-23 16:00:00
撰文/Bryan Lin
圖片來源/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
近十年以來,日本已有五位建築師獲得普立茲克獎,象徵日本建築之於近代國際建築圈的重要份量,2019年的獲獎者磯崎新(Arata Isozaki),他多變,無形之中也建立起自己的設計形象:保持多變,是他不變的原則。

 

 

圖說/2019年的普立茲克獲獎者磯崎新。

 

普立茲克獎得主 「社會影響力」逐漸高於「個人成就」

 

普立茲克建築獎(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)乃全球建築界的年度重要盛事,近年以來隨著2014年得主坂茂、2016年得主亞歷山大(Alejandro Aravena)的獲獎,使得獎項增添人道救援與關懷社會的溫度,前者研發紙筒型臨時救災庇護所建築,低成本、可回收又組裝便利,後者則致力於社會集合住宅建築的改良。影響所及,擴增了普立茲克獎的廣度與深度,2017年與2018的得主也深具關懷自然環境背景,2019年則選出影響全球建築界甚鉅、世界各地大型建築競賽評審級建築師磯崎新。

 

圖說/群馬現代藝術博物館(The Museum of Modern Art, Gunma)。

 

宏觀性:二戰後日本百廢待舉 造就宏觀視野

 

對於日本建築界來說,磯崎新早已是一代宗師。由於他的多元與多變,磯崎新被稱為後現代主義色彩濃厚的建築師,代表不拘泥於固定形式的去中心思維。

 

圖說/美濃陶瓷公園(Ceramic Park Mino, photo courtesy of Hisao Suzuki)。攝影/Hisao Suzuki。

 

然而他「變化多端」的建築風格其來有自,磯崎新14歲時正逢二次世界大戰尾聲,戰爭結束後,日本國內百廢待舉,缺乏許多重大公共建設,當時他面對戰亂後面目全非、瘡痍頹靡的破敗之墟,他開始思考如何重建家園、恢復城市的樣貌和機能。

 

圖說/北九州中央圖書館(Kitakyushu Central Library)。攝影/ FUJITSUKA Mitsumasa。

 

其後隨著他進入建築業,也在1960年提出宏觀的都市規劃學說「空中城市」,描繪日本未來的城市樣貌與發展脈絡,和其師丹下健三、黑川紀章、菊竹清訓等人成為當時日本代謝派第一代代表人物之一,其後日本代謝派也成為全球第一個非歐美國家發起的建築學派。

 

圖說/築波中心大廈(Pediment, Tsukuba Center Building)。攝影/Yasuhiro Ishimoto。

 

多變性:多元應用 找出建築的各種可能

 

磯崎新曾說:「為了找到最適合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,我不能停留在單一的風格上。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,矛盾的是,這也變成了屬於我的風格。」言語中正好呼應他的風格取向。

 

圖說/水戶藝術館(Art Tower Mito)。攝影/Yasuhiro Ishimoto。

 

早期師承丹下健三的他,主要在實現代謝派的有機建築語彙,將建築類比為人體,也能隨著都市發展而成長,著名的實踐作品為清水混凝土建築「大分縣立圖書館」(現改名為大分市 Art Plaza)。

 

圖說/大分縣立圖書館。

 

另外,磯崎新也因地制宜,像是位於中東國家卡達的國家會議中心(Qatar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)以伊斯蘭教經典《可蘭經》出現的聖樹「無花果樹」做為靈感象徵,以此作為建築立面的樹幹造型設計。

 

圖說/卡達國家會議中心(Qatar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)。

 

他也深具前衛藝術性,日本311地震後,2013年曾和英國印度裔藝術家Anish Kapoor攜手合作,共同打造全球首座「充氣式音樂廳」──Ark Nona,同時也是磯崎新第一個運用充氣作為行動空間的設計案,希望藉由交響樂、爵士樂等音樂展覽,輕柔撫慰災戶的心靈,並在日本東北災區展開巡迴之旅。當時的他已高齡82歲,仍然熱愛工作、持續創新,挖掘建築之於人類生活之間的全新意義與價值。

 

圖說/充氣式音樂廳Ark Nona。攝影/Iwan Baan。

 

圖說/充氣式音樂廳Ark Nona。攝影/Iwan Baan。

 

磯崎新曾說:「為了找到最適合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,我不能停留在單一的風格上。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,矛盾的是,這也變成了屬於我的風格。」

 

提攜後輩 孕育青年建築人才

 

「評審委員會同時注意到獲獎建築師慷慨奉獻之精神,從過去到現在,他持續提攜處於職業生涯初期的建築師,其中不乏日後成長為業界翹楚的傑出才俊。」普立茲克建築獎評審委員會的中文官方新聞稿如此敘述,說明磯崎新多元多變的建築除了擁有藝術價值與前瞻性之外,也廣為提攜後輩。

 

圖說/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(MoLA)。攝影/Yasuhiro Ishimoto。

 

猶如當初其師丹下健三鼓勵後進與傳承志業,現今88歲的磯崎新依舊熱愛建築,也勤於著作,近十年的作品集、個人著作、聯合寫作超過十本,希望帶給世人更多建築見解與design thinking。

 

圖說/多穆斯博物館(La Casa del Hombre)。攝影/Hisao Suzuki。

 

圖說/聖喬治宮體育館(Palau Sant Jordi)。攝影/Hisao Suzuki。

 

文章標籤

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
最新文章
推薦文章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