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手屋主特輯】想要實用又整潔的玄關,規劃前先問自己這 4 個問題!

▲羅耕甫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平行展中,將帶來一個方盒子模型作品,及4件屢獲國際大獎的建築作品。圖片提供/橙田建築│室研所
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的平行展以「時間、空間、存在」為題,距今已有十多年。羅耕甫2019年收到參展邀請通知書後,僅用了不到兩週的時間便交出作品提案,而後歐洲文化中心更快速核批,讓他成為2020年平行展中第一位獲准參展的建築師。面對這麼大的命題,羅耕甫究竟如何透過設計思考、把此一主題收斂成作品?「我的想法是把時間、空間、存在變成方盒子的概念。」羅耕甫說道。

▲羅耕甫受邀至2020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平行展《時間 空間 存在》展出,其交出作品提案後,由歐洲文化中心快速核批,成為此屆平行展中第一位獲准參展的建築師。圖片提供/橙田建築│室研所
在方盒子模型中,可以看到一個地球儀軸線架構上放置了兩個連結的方塊體。實體方塊體代表建築(Building),上面有方形孔洞,裡面有大小不一的方塊,象徵人、家具與隔間,而框架方塊體代表建築皮層(Building skin)。為了突顯「時間、空間、存在」,羅耕甫將方塊體置於如地球儀的兩個環形架構中,並透過燈光設計,讓框架方塊體的影子投射到實體方盒子內。其中光的投射不只仿效太陽日升日落,環形架構的活動也模擬了地球公轉,如同建築空間中一日和四季的光影變化。

▲羅耕甫以方盒子模型為主體,透過燈光投射在方塊體和地球儀軸線上,創造光影變化,傳達「時間、空間、存在」的主題。圖片提供/橙田建築│室研所
▲羅耕甫認為方盒子模型雖然看似抽象,但卻是真實生活的演繹,因為建築就是注重時間、空間和光影的設計。圖片提供/橙田建築│室研所
「時間、空間、存在」都是我做設計的基本邏輯,但我覺得不只是我,好的建築師都會知道我們在做這件事。─羅耕甫
為了打造這組模型,羅耕甫與團隊透過研發,寫出可讓地球儀架構運轉的程式,方塊體部分更採3D列印製作,其餘的部分則運用鋁金屬材組成。這個設計雖然看似抽象,但對羅耕甫而言,卻是真實生活的演繹,「因為建築就是注重時間、空間和光影的設計。」

▲為了打造這組模型,羅耕甫與團隊透過研發,寫出可讓地球儀架構運轉的程式,方塊體部分更採3D列印製作,其餘的部分則運用鋁金屬材組成。圖片提供/橙田建築│室研所
翻開羅耕甫的作品,不難發現建築設計中或隱或顯體現了「時間」、「空間」、「存在」的元素,對他而言,設計就是關心客戶的需求,並依照立地條件,創造可與自然環境共享的建築空間。在此次隨方盒子模型展出的4個建築作品如「碳佐麻里時代園區」、「翡翠森林社區會所」、「KCI集團總部辦公室」和「高雄燕巢焦宅」,更是具體體現了平行展的主題。

▲羅耕甫在KCI總部辦公室建築左側設置一處墊高的平台,做為進入建築物前的緩衝,也為建築帶來有趣的高低比例。

▲KCI總部辦公室面臨道路的一側設置了懸浮的清水模牆,可以阻絕外部環境的噪音與視覺上的干擾。羅耕甫在清水模牆體與室內隔間玻璃之間加入植栽,創造出綠意盎然的視覺效果。
以「碳佐麻里時代園區」為例,羅耕甫在1800坪的空間內置入了200多棵綠樹,當高密度的植栽進入後,不僅能有效中和碳排放,還能隔離城市噪音、維持土壤的保水性,達到降溫效果,如此一來這座商業空間內就能減少冷氣的使用,且增添許多自然造景。而在建築空間的設計上,他更依據立地條件打造懸浮的建築外觀,為空間創造遮蔭的設計,牆面則採混凝土簡單塗刷,為這座空間帶來透氣不透水的加乘效果。

▲「碳佐麻里時代園區」擁有懸浮的外觀設計,能為空間創造遮蔭的功能。另外降低使用人造光源、採混凝土塗刷牆面,都能減少能源的使用,使其成為永續的建築。
室內用餐區部分更簡化人為裝飾設計,透過引入自然光、結合少量的人造光源與植綠,帶來自然的光影和造景。羅耕甫透過設計盡可能地降低能源使用,並讓光影的足跡自然走入空間內,為城市帶來一個融合自然元素的餐飲空間。

▲羅耕甫在「碳佐麻里時代園區」的室內設計部分,簡化用餐區的裝飾,並巧妙引入自然光和植綠,讓用餐者能享受光影之美。
在羅耕甫的建築設計中,可以看到他如何把建築放到更遠的未來作為設計前提,並且將環境的優勢介入建築空間,「時間、空間、存在」對他而言,是光影、是永續,更是一個建築工作者的使命,「這些都是我做設計的基本邏輯,但我覺得不只是我,好的建築師都會知道我們在做這件事。」在2021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,羅耕甫透過創造一個充滿實驗性的隱喻,向世人展示建築設計的核心,也讓華人的設計實力再次被國際看見。
2021威尼斯建築雙年展《時間 空間 存在》(TIME SPACE EXISTENCE)
地點:Palazzo Bembo、Palazzo Mora和Giardini Marinaressa,義大利威尼斯
時間:2021.5.22~2021.11.21
看更多
